埃塞: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越
2015-10-15 14:36

  2015年10月10日,《科技日报》发表《埃塞: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越》,全文如下:

  走出亚的斯亚贝巴机场,已是深夜11点。

  我最先被迎接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专车duang了一下:车体漆上了五颜六色的花草图案,车门装饰着一圈红艳的玫瑰;彩车旁,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手握鲜花。这番景象一度让我以为这里要举行传统的求婚仪式。

  一身白衣、被我误认的“新郎官”马上迎过来,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鲜花。满地的玫瑰花瓣和香草弥漫着异域风情,棕黑的脸庞绽开出灿烂洁白的笑容。

  今天恰逢埃塞俄比亚的新年。这个古老的国度仍执拗地沿用自己独特的历法,因此比西历(公历)要晚7年8个月。街边“欢度2008年”的彩色条幅使我们产生了恍若年轻8岁的错觉。

  在接下来匆匆的十几场访问中,这个国家似乎带我穿越到童年记忆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。道路、楼房的设置布局都有中国化的印记,机场、宾馆的指示牌都附着各种中文标识。城市中但凡带有现代标志的事物,如基础设施、能源项目等,大都为中国制造、中国建设。东非第一条高速、第一条轻轨、第一个工业园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,全都为中国的央企所承包。最具现代化的非盟总部大楼也是出自中国建设者之手。在埃塞,中国铁建承担了80%的铁路建设,中交集团承担了70%的市政建设,中国制造占据了埃塞2/3的江山。近几年,随着中埃两国高层互访频繁,这种基于产能的合作正在升温。

  当然,贫困和落后也如影随形:没有预告的断电断网,简易的键盘手机,泥泞水洼的道路,破旧的楼房,甚至随处可见的棚户和贫民窟……

  制造业的空白,让这个以农牧为主的历史古国也尝试着转型。以加强水电站、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“经济增长与转型计划”已实施5年,第二期规划正雄心勃勃地付诸实施。工业化的渴求充盈在城市每个细胞之中。

  这个国家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标签:人类的祖先、320万年前早期女性南猿“露西”骨骼化石发现于此(可惜真身长期租借给美国);咖啡从这里经也门,传到欧洲,走向全世界;有3千年历史和自己的文字,世界古四大帝国之一;将意大利入侵者赶出国土,成为近代非洲历史上唯一未被彻底殖民的国家;各种宗教、文明在这里交汇,当然也混血出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埃塞美女……

  咖啡起源于埃塞,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。在埃塞有一个地方叫Kaffa,一位牧羊人在此放羊。有一天,他发现羊吃了某种不知名的果实后,就活蹦乱跳,处于自嗨癫狂状态。后来他把这种果实摘下来,分给朋友和亲戚吃,大家吃完以后觉得神清气爽、兴奋无比。这个果实就以此地的发音命名为“咖啡”。

  虽然工业化进程加速,但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,人们依旧坚守着某些传统。例如烹制咖啡,仍与1000多年前的古法一模一样,原汁原味,没有夹杂任何“咖啡伴侣”的现代气味。

  访问埃塞新闻媒体的茶歇时刻,一楼大厅铺满香草,穿戴传统服饰的妇女们烧起炭炉,在一片烟雾缭绕中熟练地炒制咖啡豆。当咖啡豆呈较重茶色时,把这些豆子在石臼里研碎,就如同咱们在石臼里捣蒜一般,接着装入当地特有的咖啡壶里,放在炭炉上煮开。“甜点”是被玫瑰花簇拥的大列巴状的面包,以及爆米花和炒大麦。咖啡浓郁的香味在办公楼里弥漫开来……这是当地人款待贵客的重要仪式(coffee ceremony)。

  我将此情此景等量代换成国内场景,立刻脑补成这样的画面:在新华社楼内,部门主任和首席记者的媳妇带着放假的娃,挥动着锅铲,社长总编等则在浓烟中穿梭,热情地邀请外国客人品尝咖啡。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吗?想想也真是醉了。

  现代与传统,先进与原始,在这个国家碰撞、共存——横穿首都的是拥有现代化控制系统的城市轻轨,毛驴、马车时常会从中穿梭;修建了最代表绿色能源方向的风力发电项目,又时刻处于断电的状态之中……在这个古老国度蜕变的过程中,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故事,让人期待。

  (记者 陈磊)